第18章 【紀實詩】杜甫石壕吏
關燈
小
中
大
第18章 【紀實詩】杜甫石壕吏
【公元758年,鄴城一戰後,史思明絞殺安慶緒,譖位稱帝。而大唐軍心散亂、元氣大傷。為了補充兵力,唐軍只能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。而此時,杜甫剛好從洛陽出發前去華州就職,一路上經過新安、石壕、潼關的他親眼目睹了戰亂下的百姓生活,於是在759-760兩年間寫下組詩“三吏”、“三別”。】
【“三吏”寫“征兵的差役來抓壯丁”,所以用一“吏”字作為組詩標題,按照杜甫西行路線,先後當為《新安吏》、《石壕吏》、《潼關吏》。】
【“三別”不知孰先孰後,用一“別”字反映人民苦難。我們通常依據境遇之悲慘程度,將其排為《新婚別》、《垂老別》、《無家別》。】
伴隨著月兮的聲音,詩句在天幕上一行行出現。
看到這一句句辭簡義賅、響悲意苦的詩句,眾人不約而同想要提筆抄錄。
文人才子想要品讀詩聖的文辭,王公貴族則想琢磨未來的走向,一時間,識字會書的讀書人各個目不轉睛、爭分奪秒,只恨眼不夠看、手不夠快。
與筆走龍蛇的讀書人不同,大部分百姓只是靜靜望著那蚊蠅般的黑色小字出現又消失,臉上的表情大多是茫然的驚奇。
見村頭老書生在沙地裏又蹦又跳,一會兒捶胸頓足,一會兒手舞足蹈,鄉親們再也按捺不住好奇心,默默圍了過去。
老書生手上拿著一根細長的木棍,腳邊沙地裏密密麻麻畫滿了凹坑劃痕。那些劃痕大小不一、形狀各異,而老書生就被這些凹坑包圍著,癡狂地在沙面上奮棍疾書。
“老秀才,你——”
“站住!別動!”
村民對望一眼,有人好心地準備上前照看老書生。他才提起腿,就聽到老書生一聲暴喝,如同看到了偷麥的肥鼠,兩眼瞪得像銅鈴,一眨不眨地盯著他停滯在半空的腳掌,眼神嚴厲恐怖。
“退回去!退回去!”老書生臉龐緊繃,聲音是難得一見的威嚴鄭重。
村民小心收回了腳,又被圍觀的鄉親拉扯著連退數步。
見沙地上的文字沒被踩壞,老書生的臉色總算舒緩了些。他蹲下身,愛惜地撫摸著腳下粗糙的砂礫,用樹皮般的手指順著凹陷的劃痕,不斷描摹剛剛畫出的文字筆鋒:“這是寶貝、這是字、這是詩……不能踩字!”
聽到“字”,村民們面色一變、肅然起敬。
他們敬畏地看著沙地上的凹陷與劃痕,剛才差點踩平文字的村民更是心有餘悸,他咽了口唾沫,顫著聲音問道:“這是剛才天上的天書嗎?”
“這是詩聖杜甫的詩。”男孩把手指從嘴裏拿了出來,含含糊糊地補充。小孩子記憶力更好,而且不用幹農活,所以他聽得也更認真。
“什麽新婚、垂老、無家……聽起來倒像是俺們過的苦日子。詩聖這是給俺們寫的詩嗎?”一個男人順腳踩死了地裏的害蟲,頗感興趣地接過話題:“讀書人竟肯為俺們這種賤民寫詩?”
老書生背手起身,他欣賞著沙坑裏的詩句,感慨萬分:“何為聖?聖者,憂國憂民,心懷天下。眼底有民,為百姓作詩,這才是真正的詩聖。”
“老秀才,那你給俺們講講詩聖到底說了什麽唄?”男人拍拍身邊的男孩腦袋,將他往前推了推:“讓俺兒子學學!”
“民生多艱。”老書生嘆了口氣,愛憐地看了眼咬手指的男孩,將木棍戳向左邊:
“這首《垂老別》,寫得一對老人的遭遇。子孫都已戰死,只剩下這對孤苦伶仃的老夫妻。現在前線人手不夠,沒牙的老翁也要被迫上戰場。老頭子深明大義,拐杖一扔,顫巍巍地出門當兵。臨別之際,他聽到屋裏傳來老妻的悲哭,她追出家門,含淚囑托他要多穿衣、吃飽飯……”
“老爺爺活不下來的。”男孩童言無忌,他看著面露悲傷的大人,奇怪道:“老婆婆不知道嗎?”
“孰知是死別,且覆傷其寒。此去必不歸,還聞勸加餐。”
老書生低頭望著沙地裏的詩句,不忍地解釋道:“加餐之詞,悲死而已,總歸要留點念想,求個萬一。”
“換一首,換一首!”眼見自家沒牙的老娘開始抹淚,村民王二趕緊招呼著老書生換一首詩,試圖用別的內容分散老娘的註意力:“換新婚那首!那首聽名字就喜慶些。”
老書生神色覆雜,擰眉打量要求換詩的村民:“王二,你不是月初才娶的媳婦兒?”
“是啊,是啊。”王二摸了摸腦袋,憨笑起來。“媳婦割豬草去了,她幹活可利索了。人也賢惠、孝順,還……”王二黝黑的臉龐浮現一團幾不可查地紅暈,補充道,“還體貼,特別稀罕俺。”
“我看是你稀罕人家吧!”有人大聲起哄,村民們的臉上都掛著善意的微笑。
老書生搖了搖頭:“那你還是別聽《新婚別》了。”
“講講這個!”眾人反倒來了興致,不明白“別”字含義的他們露出期待的笑容,尤數新婚的王二笑得最為羞澀燦爛:“就聽《新婚別》,講講這個吧,老秀才!”
老書生深深嘆氣,木棍戳到了右前方:
“這首《新婚別》,寫的是剛結婚的夫妻遇到打仗。兩人新婚第二天,妻子就要送丈夫去前線赴死。新娘肝腸寸斷,想要和丈夫一同前往,但怕擾亂軍心,只能在家守候。”
“仰視百鳥飛,大小必雙翔。人事多錯迕,與君永相望。”
男孩睜著黑白分明的眼睛,含糊道:“好可憐的新嫁娘!才剛進門就要守寡了。”
“你個小孩懂什麽!”王二重重打了一下男孩的腦殼,像是被抽了一鞭似的跳了起來,急赤白臉道:“詩聖又沒寫她漢子死了,只要戰爭結束,她漢子一定能回來的,一定能回……”
雖然嘴上這麽說,但王二的臉色卻逐漸蒼白,像是驟然落了霜的泥地,有種灰蒙蒙的悲哀。
“還是不打仗好啊。”
眾人體貼地岔開話題,對著沙地裏的文字恭敬跪拜:“求老天爺保佑、求詩聖保佑,一定不要打仗,讓俺安安分分種一輩子田吧!”
……
與百姓們的關註點略有不同,廟堂之上,文臣武將們對忙著拆解杜甫的這六首詩。
他們逐字逐句地品讀,抽絲剝繭地研究,試圖從詩中提及的地名或文句中找到戰爭的線索。貞觀一朝的大臣們尤其盡心,恨不得將每個字都掰開討論。
程知節氣得眼斜鼻歪,將手中抄著《新安吏》的絹布重重砸在案上,憤怒低吼:
“豈意賊難料,歸軍星散營。就糧近故壘,練卒依舊京——你看看,你看看,這就是他們的軍隊!人心渙散,布局錯亂!這怎麽能行呢?這能打勝仗?!”
他的對面,李靖正在埋頭鉆研《潼關吏》,逐字逐句細細品讀:“胡來但自守,豈覆憂西都。丈人視要處,窄狹容單車……這潼關倒是易守難攻,是個天然的防禦要塞,如果在這裏布兵,應當要將士……”
“土門壁甚堅,杏園度亦難。勢異鄴城下,縱死時猶寬。”房玄齡將《垂老別》遞給長孫無忌,斟酌點評:“輔機,剛才仙子講了鄴城之戰,如果換成我們打仗,你能想到什麽好辦法麽?”
……
李世民忙得暈頭轉向。
他一會兒被武將們拉著商討戰略,從“河陽”“潼關”再聊到“鄴城”“新安”,手邊的輿圖堆滿了案幾;一會兒又被文臣們圍在中間,被追著商討運糧之策和撫民方略。
“聖人,您來看看我們定的戰後稅賦!”房玄齡扯住李世民的胳膊,硬生生將他從武將堆裏拔了出來:“臣以為,百姓……”
李世民還沒回過神,懷裏就塞滿了房玄齡寫滿方案的稿紙。
陳知節指著輿圖滔滔不絕,說得那叫一個口幹舌燥。
他好不容易停下來吃口茶,回頭一看,卻發現身邊的聖人居然沒了蹤影——我那看輿圖的聖人呢?剛才還在我身邊舉沙盤布陣的聖人呢?
“哎呀玄齡,你這兒先等等,我那十萬火急,聖人先來看圖!”
陳知節如一顆炮彈般沖入兩人中間,推著李世民就往輿圖邊走:“臣剛才說的戰術,聖人覺得如何?這潼關……”
房玄齡氣得吹胡子瞪眼,舉著手裏的絹布憤憤:“聖人,臣才說到一半!”
“玄齡啊,你莫急!”李世民身不由己地被陳知節推著前進,見自家愛卿在身後動怒,他無奈地扭頭安撫:“朕一會兒、一會兒就來看!去去就回、去去就回!”
“玄成?!”
陳知節的搶人計劃也沒有成功。
不知何時,魏徵背著手堵在兩人的必經之路上。
陳知節停下腳步,他緊緊攥著李世民的袖袍不肯放手,生怕其他人竄出來搶聖人。見魏徵面無表情,陳知節謹慎開口:“玄成,如果你要建言獻策,得按次序來。你排玄齡後頭,先去旁邊等吧。”
“臣不獻策。”
魏徵慢條斯理地搖搖頭,從袖子裏抽出一塊絹布,絹布上赫然是《石壕吏》一詩。
魏徵看了一眼李世民,低頭念詩:“暮投石壕村,有吏夜捉人……老嫗力雖衰,請從吏夜歸。急應河陽役,猶得備晨炊。”
“聖人,這玄宗一朝,縣吏趁夜捉人,又抓老嫗服役,您怎麽看?”
李世民正想咆哮“不肖子孫幹的荒唐事,朕還能怎麽看”,但見魏徵似笑非笑,李世民一個激靈,陡然警覺。
他上下打量著魏徵,小心翼翼地試探道:“實在荒唐。若是朕,非但不會允許,還要重重責罰這些昏吏。”
魏徵表情淡淡,不置可否。他又從懷裏掏出了一張絹布,這張絹布記著《新安吏》。魏征挑了一段,慢悠悠讀給聖人聽:
“客行新安道,喧呼聞點兵。借問新安吏:縣小更無丁?”
“府帖昨夜下,次選中男行。中男絕短小,何以守王城?”
聽到這裏,李世民終於明白了魏徵的意思——
年歲!
李隆基不僅征兵老翁老嫗,竟然還要中男上戰場!
貞觀一朝,男子年齡分為“黃、小、中、丁、老”。
出生為“黃”、“四歲為小”、“十六為中”、“二十一為丁”、“六十為老”。
貞觀元年,李世民曾下令對全國男丁進行征點,點選二十一歲以上的丁男入伍服役。當時的尚書右仆射封德彜向聖人諫言:“中男雖未到十八歲,但對其中身體魁梧壯實的,這次也可一並征點。”
軍中缺人,李世民自然同意。可當這道詔令進入署敕時,魏征卻接連駁回三四次,堅決反對,不肯簽署。多征年幼之人不過徒增軍中虛數,數量好聽,效果卻極其有限——但每個數字背後都是活生生的人,是爹媽的兒,是女人的夫。
李世民捫心自問,情況已經惡劣到了趁夜捉人,他不信李隆基的軍隊還會對中男施加訓練。讓中男上戰場,說到底不過給副兵甲,讓人送死而已。
“去取銅鏡來。”李世民臉色逐漸陰沈,他等不下去了。
“聖人,您可有把握?還剩兩次機會,千萬慎重啊!”長孫無忌一邊將銅鏡遞給李世民,一邊反覆叮嚀:“聖人,這次申請,您一定要好好想,好好寫!”
李世民鄭重點頭,以指為筆,在銅鏡上筆走龍蛇。幾息後,他端詳著銅鏡上的文字,越看越滿意,果斷點擊發送。
“輔機放心,這次鐵定能成!朕這次可是大手筆……”
將銅鏡遞給長孫無忌,李世民摩拳擦掌、冷笑連連:“等小畜生通過了,看朕怎麽收拾他!”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【公元758年,鄴城一戰後,史思明絞殺安慶緒,譖位稱帝。而大唐軍心散亂、元氣大傷。為了補充兵力,唐軍只能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。而此時,杜甫剛好從洛陽出發前去華州就職,一路上經過新安、石壕、潼關的他親眼目睹了戰亂下的百姓生活,於是在759-760兩年間寫下組詩“三吏”、“三別”。】
【“三吏”寫“征兵的差役來抓壯丁”,所以用一“吏”字作為組詩標題,按照杜甫西行路線,先後當為《新安吏》、《石壕吏》、《潼關吏》。】
【“三別”不知孰先孰後,用一“別”字反映人民苦難。我們通常依據境遇之悲慘程度,將其排為《新婚別》、《垂老別》、《無家別》。】
伴隨著月兮的聲音,詩句在天幕上一行行出現。
看到這一句句辭簡義賅、響悲意苦的詩句,眾人不約而同想要提筆抄錄。
文人才子想要品讀詩聖的文辭,王公貴族則想琢磨未來的走向,一時間,識字會書的讀書人各個目不轉睛、爭分奪秒,只恨眼不夠看、手不夠快。
與筆走龍蛇的讀書人不同,大部分百姓只是靜靜望著那蚊蠅般的黑色小字出現又消失,臉上的表情大多是茫然的驚奇。
見村頭老書生在沙地裏又蹦又跳,一會兒捶胸頓足,一會兒手舞足蹈,鄉親們再也按捺不住好奇心,默默圍了過去。
老書生手上拿著一根細長的木棍,腳邊沙地裏密密麻麻畫滿了凹坑劃痕。那些劃痕大小不一、形狀各異,而老書生就被這些凹坑包圍著,癡狂地在沙面上奮棍疾書。
“老秀才,你——”
“站住!別動!”
村民對望一眼,有人好心地準備上前照看老書生。他才提起腿,就聽到老書生一聲暴喝,如同看到了偷麥的肥鼠,兩眼瞪得像銅鈴,一眨不眨地盯著他停滯在半空的腳掌,眼神嚴厲恐怖。
“退回去!退回去!”老書生臉龐緊繃,聲音是難得一見的威嚴鄭重。
村民小心收回了腳,又被圍觀的鄉親拉扯著連退數步。
見沙地上的文字沒被踩壞,老書生的臉色總算舒緩了些。他蹲下身,愛惜地撫摸著腳下粗糙的砂礫,用樹皮般的手指順著凹陷的劃痕,不斷描摹剛剛畫出的文字筆鋒:“這是寶貝、這是字、這是詩……不能踩字!”
聽到“字”,村民們面色一變、肅然起敬。
他們敬畏地看著沙地上的凹陷與劃痕,剛才差點踩平文字的村民更是心有餘悸,他咽了口唾沫,顫著聲音問道:“這是剛才天上的天書嗎?”
“這是詩聖杜甫的詩。”男孩把手指從嘴裏拿了出來,含含糊糊地補充。小孩子記憶力更好,而且不用幹農活,所以他聽得也更認真。
“什麽新婚、垂老、無家……聽起來倒像是俺們過的苦日子。詩聖這是給俺們寫的詩嗎?”一個男人順腳踩死了地裏的害蟲,頗感興趣地接過話題:“讀書人竟肯為俺們這種賤民寫詩?”
老書生背手起身,他欣賞著沙坑裏的詩句,感慨萬分:“何為聖?聖者,憂國憂民,心懷天下。眼底有民,為百姓作詩,這才是真正的詩聖。”
“老秀才,那你給俺們講講詩聖到底說了什麽唄?”男人拍拍身邊的男孩腦袋,將他往前推了推:“讓俺兒子學學!”
“民生多艱。”老書生嘆了口氣,愛憐地看了眼咬手指的男孩,將木棍戳向左邊:
“這首《垂老別》,寫得一對老人的遭遇。子孫都已戰死,只剩下這對孤苦伶仃的老夫妻。現在前線人手不夠,沒牙的老翁也要被迫上戰場。老頭子深明大義,拐杖一扔,顫巍巍地出門當兵。臨別之際,他聽到屋裏傳來老妻的悲哭,她追出家門,含淚囑托他要多穿衣、吃飽飯……”
“老爺爺活不下來的。”男孩童言無忌,他看著面露悲傷的大人,奇怪道:“老婆婆不知道嗎?”
“孰知是死別,且覆傷其寒。此去必不歸,還聞勸加餐。”
老書生低頭望著沙地裏的詩句,不忍地解釋道:“加餐之詞,悲死而已,總歸要留點念想,求個萬一。”
“換一首,換一首!”眼見自家沒牙的老娘開始抹淚,村民王二趕緊招呼著老書生換一首詩,試圖用別的內容分散老娘的註意力:“換新婚那首!那首聽名字就喜慶些。”
老書生神色覆雜,擰眉打量要求換詩的村民:“王二,你不是月初才娶的媳婦兒?”
“是啊,是啊。”王二摸了摸腦袋,憨笑起來。“媳婦割豬草去了,她幹活可利索了。人也賢惠、孝順,還……”王二黝黑的臉龐浮現一團幾不可查地紅暈,補充道,“還體貼,特別稀罕俺。”
“我看是你稀罕人家吧!”有人大聲起哄,村民們的臉上都掛著善意的微笑。
老書生搖了搖頭:“那你還是別聽《新婚別》了。”
“講講這個!”眾人反倒來了興致,不明白“別”字含義的他們露出期待的笑容,尤數新婚的王二笑得最為羞澀燦爛:“就聽《新婚別》,講講這個吧,老秀才!”
老書生深深嘆氣,木棍戳到了右前方:
“這首《新婚別》,寫的是剛結婚的夫妻遇到打仗。兩人新婚第二天,妻子就要送丈夫去前線赴死。新娘肝腸寸斷,想要和丈夫一同前往,但怕擾亂軍心,只能在家守候。”
“仰視百鳥飛,大小必雙翔。人事多錯迕,與君永相望。”
男孩睜著黑白分明的眼睛,含糊道:“好可憐的新嫁娘!才剛進門就要守寡了。”
“你個小孩懂什麽!”王二重重打了一下男孩的腦殼,像是被抽了一鞭似的跳了起來,急赤白臉道:“詩聖又沒寫她漢子死了,只要戰爭結束,她漢子一定能回來的,一定能回……”
雖然嘴上這麽說,但王二的臉色卻逐漸蒼白,像是驟然落了霜的泥地,有種灰蒙蒙的悲哀。
“還是不打仗好啊。”
眾人體貼地岔開話題,對著沙地裏的文字恭敬跪拜:“求老天爺保佑、求詩聖保佑,一定不要打仗,讓俺安安分分種一輩子田吧!”
……
與百姓們的關註點略有不同,廟堂之上,文臣武將們對忙著拆解杜甫的這六首詩。
他們逐字逐句地品讀,抽絲剝繭地研究,試圖從詩中提及的地名或文句中找到戰爭的線索。貞觀一朝的大臣們尤其盡心,恨不得將每個字都掰開討論。
程知節氣得眼斜鼻歪,將手中抄著《新安吏》的絹布重重砸在案上,憤怒低吼:
“豈意賊難料,歸軍星散營。就糧近故壘,練卒依舊京——你看看,你看看,這就是他們的軍隊!人心渙散,布局錯亂!這怎麽能行呢?這能打勝仗?!”
他的對面,李靖正在埋頭鉆研《潼關吏》,逐字逐句細細品讀:“胡來但自守,豈覆憂西都。丈人視要處,窄狹容單車……這潼關倒是易守難攻,是個天然的防禦要塞,如果在這裏布兵,應當要將士……”
“土門壁甚堅,杏園度亦難。勢異鄴城下,縱死時猶寬。”房玄齡將《垂老別》遞給長孫無忌,斟酌點評:“輔機,剛才仙子講了鄴城之戰,如果換成我們打仗,你能想到什麽好辦法麽?”
……
李世民忙得暈頭轉向。
他一會兒被武將們拉著商討戰略,從“河陽”“潼關”再聊到“鄴城”“新安”,手邊的輿圖堆滿了案幾;一會兒又被文臣們圍在中間,被追著商討運糧之策和撫民方略。
“聖人,您來看看我們定的戰後稅賦!”房玄齡扯住李世民的胳膊,硬生生將他從武將堆裏拔了出來:“臣以為,百姓……”
李世民還沒回過神,懷裏就塞滿了房玄齡寫滿方案的稿紙。
陳知節指著輿圖滔滔不絕,說得那叫一個口幹舌燥。
他好不容易停下來吃口茶,回頭一看,卻發現身邊的聖人居然沒了蹤影——我那看輿圖的聖人呢?剛才還在我身邊舉沙盤布陣的聖人呢?
“哎呀玄齡,你這兒先等等,我那十萬火急,聖人先來看圖!”
陳知節如一顆炮彈般沖入兩人中間,推著李世民就往輿圖邊走:“臣剛才說的戰術,聖人覺得如何?這潼關……”
房玄齡氣得吹胡子瞪眼,舉著手裏的絹布憤憤:“聖人,臣才說到一半!”
“玄齡啊,你莫急!”李世民身不由己地被陳知節推著前進,見自家愛卿在身後動怒,他無奈地扭頭安撫:“朕一會兒、一會兒就來看!去去就回、去去就回!”
“玄成?!”
陳知節的搶人計劃也沒有成功。
不知何時,魏徵背著手堵在兩人的必經之路上。
陳知節停下腳步,他緊緊攥著李世民的袖袍不肯放手,生怕其他人竄出來搶聖人。見魏徵面無表情,陳知節謹慎開口:“玄成,如果你要建言獻策,得按次序來。你排玄齡後頭,先去旁邊等吧。”
“臣不獻策。”
魏徵慢條斯理地搖搖頭,從袖子裏抽出一塊絹布,絹布上赫然是《石壕吏》一詩。
魏徵看了一眼李世民,低頭念詩:“暮投石壕村,有吏夜捉人……老嫗力雖衰,請從吏夜歸。急應河陽役,猶得備晨炊。”
“聖人,這玄宗一朝,縣吏趁夜捉人,又抓老嫗服役,您怎麽看?”
李世民正想咆哮“不肖子孫幹的荒唐事,朕還能怎麽看”,但見魏徵似笑非笑,李世民一個激靈,陡然警覺。
他上下打量著魏徵,小心翼翼地試探道:“實在荒唐。若是朕,非但不會允許,還要重重責罰這些昏吏。”
魏徵表情淡淡,不置可否。他又從懷裏掏出了一張絹布,這張絹布記著《新安吏》。魏征挑了一段,慢悠悠讀給聖人聽:
“客行新安道,喧呼聞點兵。借問新安吏:縣小更無丁?”
“府帖昨夜下,次選中男行。中男絕短小,何以守王城?”
聽到這裏,李世民終於明白了魏徵的意思——
年歲!
李隆基不僅征兵老翁老嫗,竟然還要中男上戰場!
貞觀一朝,男子年齡分為“黃、小、中、丁、老”。
出生為“黃”、“四歲為小”、“十六為中”、“二十一為丁”、“六十為老”。
貞觀元年,李世民曾下令對全國男丁進行征點,點選二十一歲以上的丁男入伍服役。當時的尚書右仆射封德彜向聖人諫言:“中男雖未到十八歲,但對其中身體魁梧壯實的,這次也可一並征點。”
軍中缺人,李世民自然同意。可當這道詔令進入署敕時,魏征卻接連駁回三四次,堅決反對,不肯簽署。多征年幼之人不過徒增軍中虛數,數量好聽,效果卻極其有限——但每個數字背後都是活生生的人,是爹媽的兒,是女人的夫。
李世民捫心自問,情況已經惡劣到了趁夜捉人,他不信李隆基的軍隊還會對中男施加訓練。讓中男上戰場,說到底不過給副兵甲,讓人送死而已。
“去取銅鏡來。”李世民臉色逐漸陰沈,他等不下去了。
“聖人,您可有把握?還剩兩次機會,千萬慎重啊!”長孫無忌一邊將銅鏡遞給李世民,一邊反覆叮嚀:“聖人,這次申請,您一定要好好想,好好寫!”
李世民鄭重點頭,以指為筆,在銅鏡上筆走龍蛇。幾息後,他端詳著銅鏡上的文字,越看越滿意,果斷點擊發送。
“輔機放心,這次鐵定能成!朕這次可是大手筆……”
將銅鏡遞給長孫無忌,李世民摩拳擦掌、冷笑連連:“等小畜生通過了,看朕怎麽收拾他!”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